banner1

首页 · ·

美国精算行业权威解析

发布时间:2014-11-14     来源:美国留学

     

 

编者按:我读本科的时候,有一个观点正在流行,那就是“精算是金领行业”。如今大多数了解精算行业的人早已将其当做笑话。本以为这种观点已经得到纠正了,却发现还有一大批的人前仆后继的加入精算考试的行列里。所以也聊两句吧,说说自己这两年的工作感想。


先交代一下自己的背景吧。有言在先,我的工作经历的确极其顺利,因此缺少借鉴意义。我无意炫耀,仅仅是为了交代一下我的经历。


我2008年从北大毕业,经济学院保险系,因为成绩并不优异,不能保研,也没什么去美国牛校的机会,所以辗转到了佐治亚州立大学,2010年5月毕业,拿了经济和精算两个硕士,同时开始在一个不到20人规模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实习。同年8月变为全职 analyst,2011年2月破格升为senior analyst,5月破格升为manager,12月升为director。是为学习和工作背景。

至于精算考试背景,我从2009年7月开始考SOA的P,同年8月考FM,同年11月同时考了MFE和MLC。休息一年。2010年10月(已经全职工 作)考完C。之后暂停精算,2011年年中考了CFA level I。2011年下半年重新准备精算,开始应付FAP,2011年11月考FETE(fellow,investment track),2011年底拿到ASA,正在准备今年四月的APM。

工作内容来看,我却主要接触非寿险(property and casulty),所以认识的大部分精算师是FCAS。工作领域有Underwriting Cycle(在SOA/CAS的年会上获过奖,论文登在了Variance杂志上),ERM,Financial RM等。

在成为senior以后,开始和很多大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的Senior VP接触,一起做项目;成了manager以后,更有机会和CRO,chief actuary们交流。直到接触到了风险管理的高层,才开始慢慢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和朋友的介绍,也和其他非精算的金融人士有一些交流,比如underwriter,broker,trader,sales,banker等。


精算师的特长


我个人的感觉是,谈精算,首先要聊精算师是做什么的。大家自然可以说,精算师设计保险产品,给保险产品定价,并且计算准备金;但是,这样的理解我觉得还是仅仅在描述精算师的日常工作。一个职业,如果能被称为profession,必有一门手艺是别的职业不会或不擅长的,这个规律对所有profession都成立,无论是以前的木匠、石匠,还是如今的精算师、会计师。


我对精算的理解,先从SOA的网站上的一句话开始,“risk is opportunity”。由此可见,精算师是处理risk的。但是,risk也有很多种处理方法,quant们给未来的 contingent CFs定价,算是处理 pricing risk,用 non-arbitrage pricing method,自然涉及 liquidity risk;公司金融的相关人员要确定 hurdle rate,leverage ratio,dividend timing,这也是处理 risk;portfolio manager (如CFA们)更是每天把 systematic/idiosyncratic risk挂在嘴边。可以说,整个金融行业就是靠risk发展起来的,那么,精算师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呢?


我一个不成熟的感觉是,精算师是处理 liability risk的专家。很少见到精算师专门处理credit risk或者market risk的,除非她做DFA,surplus management(ALM)或者EVA这类的东西。当然了,精算协会一直致力于扩充精算职业的外沿,进军ER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ERM这一块, 的确也是精算师做的比较出色。


当人们感慨投行对新产品的创造力时,很少有人看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是如何进行金融创新的。投行以一种中介的方式,购入-打包或分拆-卖出,自己的 risk exposure其实并不多(当然,对于后来开始流行的MBS,一般投行会留下风险最高的tranche给自己)。


保险公司则不同。虽然很多保险公司也在进行证券化的尝试(如CAT bond,mortality bond等等),但他们最主要的形式,仍是 risk warehouse,即自己以保费(涉及pricing,reserving)和自有资本(涉及 economic risk capital)来保证未来的赔付。而对这些位于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项目进行估计,正是精算师和有精算背景的人做的事情。


实际上,精算师们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累积了很多经验,再加上精算行业作为一个profession,一直有在协会内部互相交流帮助的传统(在美国仍然是这 样,我就得到过很多有经验的精算师的热心帮助,现在,和我每个月至少会有几轮邮件交流看法的精算师至少有六七个了。可贵的是,这些人根本不是我的同事,只是之前因为种种机缘,互相认识了而已。)


一点技术注解:如果你崇拜投行的人们的定价能力,要注意的是,quant们的定价方式是被称为 non-arbitrage的方式。即,我不管一个东西的真实价值是多少,只希望在我订的价格下,人们不能进行无风险高收益的套利活动,即使是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也不行。一言以蔽之,只要知道相对价格,并且把某些liquidity高的市场的价格当做基准,就可以得到其他产品的价格(比如,stock call option以股价为基准,corp bond中的credit risk exposure以CDS市场的volatility为基准)。基于这种要求,quant的定价,是在风险中性空间下进行的。而精算师因为要记准备金,要 设置EC,所以必须知道一个产品的实际风险(绝对价格),这一切,必须在 physical prob space下进行。所以,精算师更依赖于统计分布。当然,越来越多的精算师开始了解quant的定价方式了。SOA的 fellow级别考试中,有两个 track都要考 FETE,即 financial economic theory and engineering(全称好像是这个。。。)。


此外,财务再保险的发展,也是很有趣的,因为其目的是修饰财务报表,降低 statutory risk capital等等,所以其复杂程度更甚于有标准化contract的衍生产品。


所以,没必要盲目否定精算行业。不去管它是不是供过于求,是不是工作又累工资又低,精算师有一技之长这个是无法否定的。


技能


提到技能,很多人习惯性的将其继续细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前者自然是会多少模型,多少软件之类的,后者便涉及与人交流等能力了。很多新进入精算行业的人, 比较注重前者,四处学习行业里常用的模型,打听需要学会什么软件等等。而很多已经工作很久,慢慢意识到精算师的瓶颈的人,便会强调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的重 要性。那么,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人,该将重点置于二者中的哪一个呢?这就是我趁中午午休要聊的……估计不会很长,因为一会儿还要开会……


我一直觉得,基本硬技能是一个精算师的基础,没有这些技能,一个人不能被称为是精算师,即使他有精算师的头衔。当然,头衔持有者一般硬技能也都是绝对过关 的,但我也见过很多老一辈的精算师,已经不了解行业的最新进展,只能在SOA的各种board里做些管理的工作,这类人,对协会有很大贡献,但是我感觉实 际上已经不能被称为精算师了。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不会动针线了的裁缝,已经不能被称为裁缝了,即使他再擅长和客户聊家常,让客户开心,他也不是裁缝。但是,我所说的硬技能,并不是模型啊软件啊什么的,而是比这些在深入点的东西。


那么,精算师的硬技能是什么呢,或者用国外常见的问法,精算师的工具包里都有什么东西?其实你细数起来,会发现,精算师用的数学并不高深,用的软件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有很多专业的精算软件,但是很多咨询类的精算师赖以生存的软件仍然是 MS Excel)。我去年的一个客户,是一个再保险经纪公司的 senior VP,他在见到我的第一天,就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个传统的精算师,我只用精算考试中学到的模型,也只会用 Excel。” 他说这个的时候底气很足,不是那种露怯的语气。那么,如果模型和软件都不是他依赖的基础,那他对自己的自信来自何处呢?或者说,如果精算师会的模型其他人也多少了解,精算师用的软件更是不能再平常的Excel,那么,是什么区别了精算和其他职业呢?

我给出的答案是,区别来自于精算的思维方式。精算师重新构造一个陌生的问题,让它变成一个精算师习惯的问题,然后加以处理。其实,前面那句话对很多职业都 是适用的。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而基于不同视角,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你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都用到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软件……这 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再举个例子。


我有经济学的学习背景,所以很多时候,我的第一思维框架仍然是经济学的。一个多月前,Tokio Marine 在百慕大的子公司的 CRO 来我们公司,讨论聊 capital allocation 的问题,随行的还有一个有数学背景的中国人。讨论同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个数学专业的中国人,更多的关注结果的唯一性,稳定性等抽象性质; CRO 更贴近实际些,说“我们要求结果稳定,是因为如果稍微变化一下保单风险,结果就会变化的模型,对于 underwriter 来说是 counterintuitive的。”并且基于 underwriter觉得合理的一些前提(即所谓的 conventional wisdom),表达了自己做模型的思路。当他们问到我的想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学的,所以问了如下问题“一个企业,是靠’看得见的手‘来将 capital 分配到各个 line的,所谓看得见的手,自然是管理层、underwriter 的个人判断和决策。那么如果这一切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呢?看不见的手给出的那个答案,会不会就是一个稳定的解呢?”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思路截然不同,你可以从数学性质出发,可以从传统智慧和直觉出发,也可以像我一样,从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出发。


再举一个例子,当所有人都在研究 portfolio optimization 的时候,精算师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你们只考虑 asset,没考虑 liability的变化,我们应该二者共同管理。这也就是后来 的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和surplus management,这些技术,如今仍然在寿险公司里应用最广。为什么是精算师问出了这些问题呢?很大原因是因为,精算师是处理 liability 的专家,所以,他们在自己的框架下,自然想到了在 asset 上加入 liability。假如,行业里最先发展出来的,是 liability optimization 的理论,或许在这个框架下加入 asset management 的,就不是精算师,而是对asset更熟悉的职业人员了。


所以,回到之前的关于硬技能的话题,我觉得,和精算相关的模型啊软件啊都是基础,只要是从事精算行业的,就必须要会。会了也没什么可炫耀的。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用这些基础,甚至把自己的框架和其他职业的框架结合起来。其实,其他行业的人,很多时候是很 open 的,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职业或者 群体归属感,见到好的就用,不会犹豫。比如 quant 们给 MBS 的 prepayment risk 定价的方法,就是精算方法。行业里很多被称为 top-down 的方法,都有个别名叫 actuarial approach,这就说明,大家在从精算这个行业里汲取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精算行业对大家的贡献……)精算师一般来说,因为有共同的 title,所以归属感比较强,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好方法。但是,我们也能看到,精算界正在努力学习其他职业的理论和模型,例子我下面再举。


另一个我觉得的重点就是,很多理论的创新,其实是由实务推动的,而不是精算师或者 quant 或者 CFA 们自己埋头研究出来的。举两个例子,在很多经济学家 还在埋头研究怎么样设计承包合约,才能激励合约双方时,周其仁教授发现,农村的承包合约里,已经包含了很多先进的条款了,比如对长期合约,保护收入不受通 胀侵蚀,农民们用黄金或者一揽子货物做等价物。这都是实际交易当中人们产生的智慧,而不是做模型的人的创意。另一个例子和精算有关,上个世纪后期,保险公司开始在传统的年金产品中加入 GMDB/GMIB 等等 provision,这也推进了精算师学习 option pricing technique(这也是精算师在学习别人的例子。)

 

美国留学:www.liumeinet.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