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家长须知 新闻资讯

【家长必读】“美国土著人”为什么不择校?

发布时间:2013-11-01     来源:美国留学

     

【 与中国人天堂般的混日子的博士生活、快乐的本科、紧张的高中和艰辛的义务教育正好相反,对于美国人来说,有天堂般的童年、快乐的少年、紧张的高中阶段、艰辛的大学生活和不是人过的博士生涯】


2009年的11月,匹兹堡南部的黄先生夫妇在煎熬了一年以后,终于等到了迟早要来却又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他们的孩子HERRY,在患脑瘤一年以后离开人世,这距离这个各方面从成绩来看均优异的孩子进入哈佛大学读书仅仅一年半的时间。经过了12年的奋斗和一年的焦虑,一切都跟梦一样,如果事情从新来过一遍黄先生夫妇一定会换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无论黄先生夫妇自己还是他们的朋友都知道,相对于美国的孩子,这个优秀的孩子几乎无可挑剔,但确实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他过得太苦了。15年前黄先生夫妇从中国来到匹兹堡,有感于夫妇双方的英语不灵所造成的机会损失,自孩子出生开始,夫妇俩个在孩子面前就只说英语。孩子是出色的,这有赖于夫妻双方的良好基因和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在学校里面,孩子的成绩几乎永远是第一名,黄先生夫妇不太满意,于是将中国式的补习政策也用在了孩子的培养上:小提琴、国际象棋、数学等等,如今在中国的高中家长是很容易按照中国的环境去想象这个美国孩子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不仅如此,黄太太虽然博士毕业,但也辞去工作,多年来孩子一放学,黄太太准备了一天的“教育研究”成果就堆向了儿子。儿子是出色的,这种中国式的虎妈方式确实敲开了哈佛大学的校门,只不过孩子身体一直孱弱,入学半年就一直头疼,很快确诊为脑瘤。14年顶尖走读高中揭开神秘面纱!

这件事情对于匹兹堡的华人震动很大,很难说虎妈的养育方式和孩子的死有直接的关系,然而2年之内华人界的激动和悲伤集中在这个榜样的身上,不得不引起他们的反思。事实上,美国华人子女的教育并不像国内想象的那样“轻松的素质教育”,相反,很多华人将国内的教育习惯带到了美国,重视教育(或者过了头称为应试)的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匹兹堡北部最好的学区北阿拉根尼高中,学习成绩的前50名华人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这种比例几乎带不给这些华人子女太乐观的前景,因为美国的大学录取不仅和学区挂钩,还和种族挂钩,惨烈的竞争往往发生在华人的内部,以至于有几次,华人们能够打破大家错位报志愿的惯例,一窝蜂地报了普林斯顿也报哈佛。2380分,对于SAT的美国高考来说,是差20分到满分的成绩,但是这个分数对于这个学区的学生小张来说,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只能报宾州大学以后的排名的大学。近些年,由于华人的热衷,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各种SAT的补习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这些补习班把亚洲人对于成绩的渴望和目标管理发挥到了极致,而他们的创业者,最早源于是日本人,后来是韩国人,目前接力棒轮到了华人。

相比起华人的传统,那些“土著的美国人”(指第三代和第四代非移民美国人),对于孩子入学这件事就淡然得多。匹兹堡是中东部城市,相对于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城市,要传统得多,其名校情节代表了更加传统的美国人的态度。当地的中学分为公立、私立和教会三种,公立学校是按照学区进行就近上学的,学费在12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校服规定也不严格;私立学校主要有四所知名的,学费在2万到3万美金一年,每所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擅长科技的、有富人子弟的、有传统贵族的;而第三类就是几十所宗教学校,由于历史原因,以天主教为主,学费每年在1万到1.5万每年。匹兹堡的思索主要的私立高中学校在美国的排名都不错,其中斯维克利高中和谢迪赛德中学还排名全美的前100位。我问了很多住在北阿拉根尼学区的美国人孩子选择学校如何选?,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很平淡,似乎这件事情都几十年早就想清楚了似的:家里特别有钱的会考虑科技高中和谢迪赛德、几代贵族会选择斯维克利、虔诚的天主教徒会选择私立的宗教学校,而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全宾州都排名不错的公立学校北阿拉根尼,没有人跟风,也没有人比较。而初来的华人就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有拼命想进入四大名私立高中的(学费并不贵,核算人民币12万每年)的、有使了劲搬到公立学区的、有以各种身份让孩子不断转学的。匹兹堡的文森特高中是一所天主教学校,近些年不断有华人进入这个学校学习,刚开始学校非常欢迎,到了后来,不断有“土著美国人”转学才使校长注意到,初来的华人一味地比赛学习成绩,已经打破了当地多年来形成的平衡。

那么,“聪明的华人”如此重视学习,是否就代表了“土著美国人”比较傻呢?事实并非如此。搬到匹兹堡时间越长的华人,其择校的动因越低,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择校”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说明美国的多元的价值观。在文森特高中,刚来的中国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考验后,惊奇地发现,如此多的美国人“不求上进”,他们发现这些美国同学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上个社区大学。自从中国孩子来了1年以后,这个学校的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之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阵营:中国孩子的典型特点是努力学习和写作业、逛名牌商店、宅在宿舍上网、考试抄袭;而美国孩子的明显特征是: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严格的自我约束、课外活动和学习上的不求甚解(虽然如此,最优秀的学习者还是美国孩子)。多元的价值观使得美国孩子几乎不认为学习好是一个共同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而普遍被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反而集体运动、体育运动]、志愿者和领导力出色的孩子,会广泛得到认同。与中国人天堂般的混日子的博士生活、快乐的本科、紧张的高中和艰辛的义务教育正好相反,对于美国人来说,有天堂般的童年、快乐的少年、紧张的高中阶段、艰辛的大学生活和不是人过的博士生涯,因此只有最后筛选到博士的人,那是学问的精英,这些精英经过筛选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上名校、读博士和搞研究,但是没有那样天分的美国人,照样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管道工或者到社区学院读一个护士专业。虽然教授和学者的工资似乎比管道工和护士高一些,但是也没有离谱,更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美国人愿意人人干那个事,因此,早早的很多人就有了自己的选择。

其次,美国即使是名校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并非成绩那么简单。总体来说,美国知名的大学选拔学生的指标大致分为以下四种:高考(SAT、ACT)、高中阶段成绩(GPA)、志愿者和爱心、领导力和特长。下面,我就用WENDY,一个美国高中生为例,来看美国大学的选材标准和美国高中生的努力方向。

WENDY在美国高中三年,最后才体会这四个标准的含义。高中一年级,WENDY从中国上海来到美国高中读书,第一年过语言关和作业关,要想完成美国私立高中每天的所有作业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WENDY并非易事:作业量大、探索性强,几乎晚上12点前没有睡过觉,这样一年下来,几十次作业WENDY的GPA终于达到了3.9,进入了美国孩子最好的系列。这个时候,WENDY受邀参加了学校为优秀学生举办的颁奖典礼,典礼上WENDY发现,自己仅仅在学业成绩上,拿到两个奖,很多美国孩子竟然能够拿十几个奖,才发现自己与“一流大学”的差距。

要想门门课拿高分,WENDY发现在美国人所擅长的历史、宗教、艺术、英语文学方面差距巨大,WENDY开始着重自己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SAT所要求的批判性思维、大量阅读等,再加上WENDY暑假回国专门参加针对中国孩子的应试SAT辅导班,美国大学所需要的另外一项技能:SAT,也就是到目前为止靠应试比较难提高中国孩子成绩的美国高考,WENDY才有了一点感觉。对于美国人来说,SAT成绩要达到2200分才能上一所像样的一流名校,而对于WENDY这样的中国孩子,分数要求就会更高。

在校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的WENDY发现,自己还是被隔离在美国的师生之外,后来她发现美国人还有另外一个价值体系是自己缺陷的,那就是爱心和志愿者。美国的大学很实用和势力:他们认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候选人将来也会充满爱心地回报母校的。WENDY这方面很快明白了,她参加了一个华人的学校,当了一名汉语老师,按照志愿者的要求在创新、服务、行动三个指标上做了相当的成绩,这个时候,整个学校的老师都知道了有一个华人的学生在外面每周坚持当老师,WENDY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老师也把WENDY从一群抄袭和让别人抄袭的中国孩子中分离出来,对WENDY另眼相看。老师的另眼相看,对于WENDY上一个好的大学非常重要,那是因为等WENDY申请大学的时候,要有主课老师为我WENDY写推荐信的,而美国教师的推荐信,是惜墨如金的。

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WENDY向着最后一个评价指标:特长和领导力努力。中国的孩子到美国读高中入不了群,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特长,当然也不会有号召别人的领导力。WENDY发现,要想让自己得到美国女孩子、男孩子同学的认可,这件事情最为艰难。习惯了国内9年的应试环境,WENDY的天分和特长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而WENDY所在的高中在匹兹堡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厉害的:国际象棋冠军、男女篮球冠军、书画冠军、长跑冠军。WENDY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想来想去,只有长跑是唯一能够自己去做的。当WENDY报名学校的长跑队的时候,所有的师生都非常惊讶:这个运动对于这个学校的华人(包括华裔),都是没有先例的。WENDY于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了她过去16年的路,每天7000米的围山跑,让倒数第一名的她终于留在了校长跑队,又过了一个月,她已经成为倒数第二,这个时候,WENDY已经跑坏了2双专用的跑步鞋。不过,WENDY很高兴,自己可以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写上:"WENDY作为宾州最好的长跑高中特长的高中学校的长跑队成员,参加了2014年每年一度的长跑比赛”

谈完以上WENDY的故事,大家基本上就明白了,美国高中生家长为什么“不做帮凶”,WENDY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自己做早点,然后做校车上学。下午下课后随学校的车到一个公园,练习长跑,一直到晚上5点半回到家。吃完饭后开始写作业,作业通常要做到晚上11点半到12点睡觉。到了周末晚上,可以略微轻松一点,周六早上可以睡个懒觉,然后起来做作业,晚上和周日早上要备课为志愿者活动作准备,周日下午两个小时,作为中文教师教10几个小朋友中文以及批改作业。以上仅仅是完成美国高考“基本动作”所需要的努力,如果家长要求再高一些,音乐、美术、各种辅导班等等,孩子确实是吃不消了。况且,在美国这种多元的要求体系下,家长“作帮凶”其实意义不大,还要看你的孩子的天赋、学习的意愿以及喜爱情况,综合上述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家长会放弃“做帮凶”,而基本上顺其自然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进行下去”,所有的人努力受教育,是喜欢这个,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筛选,如果你不适合,何必去多做一步,让兴趣失去呢?阳光男孩靓照上了学校官网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美国高中生的择校倾向。与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相一致的是,美国各个大学会有自己的选择学区,比如在比较好的斯维克利高中,哈佛也许会有3个指标,而在文森特,也许只有一个指标,那么WENDY为什么要放弃文森特去斯维克利呢?要知道,斯维克利要想拿前三名是非常难的。从哈佛的角度上来讲,哈佛是的选材标准是领袖,也许斯维克利的第二十名的学习成绩会比文森特还好,但哈佛很清楚,领袖不大可能在一个第二十名的学生中诞生,因此哈佛宁可选择一个各方面在文森特都具有影响力的学生。那么,对于斯维克利来讲,出不了那么多哈佛和名校的学生,是否就意味着斯维克利的失败呢?不,斯维克利是一个以交往和贵族为特征的学校,很多学生三代人以及更多的祖先就读于这个学校,学习对于这些人的目的,根本和就读哪个大学无关,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和谁开派对、和谁打冰球、去赛马。很多初来匹兹堡的华人不明白上述原因,将孩子送进学费并不贵、进去也并不太难的斯维克利,后来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倒数、进不了好大学、学习了很多贵族运动、开派对付不起钱孩子心理有阴影,最后家长后悔不迭:划不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