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程服务 · 申请指南 全程服务

麻省理工学院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有哪些方式 ?

发布时间:2014-09-19     来源:美国留学

     

 MIT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方式,就是没有方式。

或许叫做“散养”更合适?不会有指标,不会有强制性的”本科生创新培养计划“这种东西,也不会有盲目跟风的现象。学校和学院只提供了各种层次上的资源和帮助。比如UROP项目,常年开放自由使用的workshop & lab,每月几次与校友和业界人士的social机会等等。它们就在那里,使用与否,是个人的意愿。

讲个故事吧。

两周前,我旁听了一门本科生的课的term project presentation。注册课程的20人组成一个团队为一种无人水下运载器(AUV)设计了一种新型电池。到达现场的有该课程的负责教授Douglas Hart(或者更科学的说法,team advisor),director of MIT Lincoln Laboratory(与军方关系密切,前身曾开发了Radar系统), director of Woodshole Oceanography Institute (世界第一的海洋研究所),某商业电池公司的科学家,以及Remus AUV项目的负责人和资深工程师。一起到达现场的还有两只Remus AUV和电池prototype。 Prof Hart介绍说,本学期这门课的预算是二十万美元。团队经过半年的开发,设计出一种比现有的商业锂聚合物电池高效约60%的电池。

该方案的核心技术,是高锰酸和铝的化学电池。但是这种化学电池的原理大约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场的一位工程师问:为什么二战时期的科学家们没有做出可以使用的电池呢?团队中负责化学的学生回答:因为我们使用的电镀技术更先进,能作出更好的电极。这个技术是MIT的。

我不禁联想到硬件行业的故事。Intel的芯片加工技术,领先了业界至少一代。因为走在前面,所以走在前面。

除此之外整个设计充满了美国的粗犷风格,外观霸气用料足。换言之,十分普通。但是作为本科生课程设计,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电池比现有的锂电池要好呢?因为“高锰酸和铝反应”这个原理本身就比锂聚合物要高效至少3倍

从这个故事我感受到:


1. 方案的优秀比细节的优秀更重要。高效的原理 + 给效率打折扣的细节上的疏忽 = 仍然高效的成品。因此本科生的“思路开阔”特性也能带来创新。
2. 创新是一点一滴的。像无线电这种一个人创造一个东西改变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一点点,甚至(以更好的方式)重复发明轮子。
3. 创新是interdisciplinary。先进的电镀技术为新型电池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支持。
4. 科研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投入零产出,马太效应严重的行业。因为财大气粗,所以敢砸钱,所以能做出先进的成果和技术,所以更财大气粗。

MIT对待本科生的态度就是这样:你想混,肯定混不下去。只要你想做,无论硬件软件资金社会资源都能提供给你:随便玩,不计成本。所以100个项目中,基于概率和优秀的学生素质,总会有那么几个脱颖而出,给世界带来改变。其余九十多个项目的参与者,也走了流程,学了知识,练了技能,刷了成就,皆大欢喜。大家看到便说:哇,好厉害!

其实说到底就是四个字:老子有钱


==================================================
以上回答兼带吐槽。回想我在上海西南某高校时,用两年时间上下活动,从学校的各个角落拉关系,一把血一把泪终于创造了足够的硬件条件和资金链,使我能做一些有意思的项目。到了MIT发现,各种设施随便用!只恨生错了地方……

但是请不要认为MIT的成就纯属有钱堆资源堆出来的。MIT的确资源丰富,但是这样的资源,不是中国的学校所能提供的,也不是中国的学校有意识会提供的。论科研资金,中国的投入超过美国政府。但是:
1.方向有问题。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研究(此处不展开)
2.而且资金的利用率存在很大的问题(此处不展开)
3.没有健全的tenure制度(此处不展开)
4.只认资历。“本科生玩蛋吧!”(我不由怒火中烧)

此外,学生素质也差太多。不是说科学素质,是思想和态度。当我去找grad machine workshop的负责人询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时,他和我说:

It's your judgement. Companies hire MIT students because they know what they should do.

 

作者:onelycorn,来自知乎。

相关文章: